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節拍器真是個樂器學習好幫手

圖片
# 節拍器   # Metronome  是在我們鋼琴學習當中最基本的一個輔助工具,它是能調整每分鐘拍子數目的發音裝置,因此節拍器是可以用來確定音樂作品的速度,並提示演奏者的一個好幫手。 節拍器上的速度標示,如下例, 108 BPM ( 108 B eats P er M inute ) ,就是“每分鐘 108拍 ”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十二)民族主義與民族風格6/22/2018

圖片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十二)民族主義與民族風格 6/22/2018 【解譯】 natio( 拉丁 ) 種族 誕生 血脈 部落 nation 民族,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民族風格 country 祖地,   contrata( 拉 ) 土地 State 國家,   state 狀態,陳述 民族主要定義在:「語言」 「民族性、民主性。反對外族侵略和民族壓迫,反對封建統治和民族分裂,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思想內容。為了表現這些內容,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愛國主義和民族統一思想,在音樂風格上特別注意吸收民族與民間音樂的元素。 歐洲的歷史,權力中心在皇帝與教廷 歐洲音樂主流,在義大利 法國 日耳曼 民族主義,民族風格起源 1848 年法國的二月革命,之後在歐洲遍地開花 古典音樂中的 民族主義 屬 浪漫主義 一環,在 現代音樂 中仍持續發展。」 蕭邦是法國人,非波蘭人,承襲貝多芬,法國貴族風 李斯特出生在匈牙利的德語區,在維也納受教育 民族風格音樂風格,最早自波西米亞,德弗札克 現代音樂有很多民族風格,含中國,如,譚盾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十一)浪漫主義6/15/2018

圖片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十一)浪漫主義 6/15/2018 【解譯】 「浪漫 Romantic, Romance ,對「羅馬」的過度崇拜 roman( 法 ) = romanesque ,有「傳奇」之意, romanesque 英文使用有崇拜羅馬「仿羅馬」之意,如路易十四「羅馬大獎」 Romanticism 浪漫主義 18 世紀末,日耳曼民族主義覺醒,與日耳曼文化:磨坊、女巫、森林、魔法。」 《浪漫主義》 → http://bit.ly/2JV1Xhd 「歐洲藝術發展到了十八世紀中葉,出現了一股嚮往回歸自然、迷戀中世紀的風氣,到了十九世紀初,終於形成一股席捲歐美的浪漫主義﹝ Romanticism ﹞藝術風潮。 浪漫主義主張創作自由、強調表現藝術家的個性、重視想像和感情,在許多方面,與新古典主義藝術形成了鮮明對照。新古典主義藝術家不強調清晰的個人風格,而是尋求表現永恆的有效真理;浪漫主義則追求將自身的情感、信念、希望和恐懼,以各種形式表現。浪漫主義畫家不強調素描和嚴謹的外形而是強調激越的情感和極端個性化的表現。」 浪漫主義排除單一風格的發展,它並不反對前期的風格,所以在浪漫主義盛行之時,新古典主義的理念仍舊可以獨立發展。西方藝術史上所謂的「浪漫主義時期」,應將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以及自然主義全部包括在內。因為它們的精神是一直貫穿、綿延不斷的。所以在一些寫實主義或自然主義作品裡,可見浪漫主義的氣質。 浪漫主義時期藝術創作之特色  1. 反抗現實; 2. 反理性; 3. 反權威; 4. 崇尚自我; 5. 追求理想;擁抱大自然。 浪漫派是重視情感,把色彩看是繪畫的生命,古典主義重視的素描的正確性被放在一邊。同時放蕩不羈的畫法與古典主義的調和與理智是完全不同的。 海涅 ( Heinrich Heine 1797-1856) 對德國浪漫主義的定義:「   它是中世紀文藝的復活,一種表現在中世紀短歌、繪畫與建築物中的文藝生活 " 。」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十)理性主義與古典風格 (6/08/2018)

圖片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十) 理性主義與古典風格 6/08/2018 「古典」之詞義,關鍵在「數學」比例,呈現出沉靜 「古典」 ( classic , classism )一詞,含有傳統的、典範的意涵,通常是指來源於古代希臘、羅馬藝術美的價值或風格。最早用於文學,十七世紀以後才運用在美術上,當時的學院普遍認為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已為未來立下典範,如文藝復興也是受到古藝術的啟發,才從中世紀的不成熟走向藝術的鼎盛。所以「古典主義」或「新古典主義」,都是指受古希臘、羅馬文學、美術、建築等藝術影響的思潮和美的風格,其特徵在追求完美與永恆的價值,強調理性、秩序、明晰,形式上偏好結構的單純、平衡與比例的整體和諧;精神上則崇尚尊嚴、高貴、平和等內斂性質。 「新古典主義」 “ Neoclassicism ”─ 在十八世紀中葉興起於羅馬,風潮所至,涵蓋繪畫、雕刻、建築、文學、戲劇和音樂等不同領域,甚至連陶器、家俱、紡織品等工藝,都受到影響。究其成因則有天時、地利環境和人文制度等條件,如龐貝等古城出土引發的「仿古」熱潮、美學家溫克爾曼對古典精神的推崇,在學院制度中藝術的傳承和後來拿破崙的大力倡導等等,都是促使新古典主義高度發展的重大因素。 《短短數語的解譯》 Classique ( 法 ) Classis( 拉 )   Classical, Classic Classicism 古典主義 ↔ Romanticism 浪漫主義 古典,就是 Raison( 法 ) 理性,邏輯、沉靜,清心、道德 古典的興起,是因巴洛克風格的「太超過」而感疲累 古典應該理解為是代表過去文化特色的一種正統和典範。

我與學生分享 的「第一堂直笛課」─文字版

圖片
我與學生分享 的 「第一堂直笛課」 ─文字版 目標:身體與笛子溝通的「人笛合體、身笛合一」。 關鍵字: #玩玩玩、#觸感、#氣感、#體感、#自由、#對比 一. 玩「吹氣」,了解自己的「氣」,學習「呼吸法」 “咻~咻~咻~玩開飛機, ( 建議 ) 將左手掌五指併攏成飛機,由左向右飛行,眼睛注視著手掌前進的方向,大膽地上沖、下潛、平空飛行,體會吹氣與氣流的『快、慢、收、放、急、緩、#停‥‥』。 【註】當然也可用右手飛行。 這個學習,最好配合在紙上或在黑板上畫出飛行圖,大膽創意練習,尤其是團體教學。 由玩「吹氣」,玩「飛機與氣流」的實作中,體驗氣的自由,再引導進入氣的控制的「呼吸法」學習。 玩出舒暢的「氣感」。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九)-巴洛克時期的法國與日耳曼風格(6/01/2018)

圖片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九)-巴洛克時期的法國與日耳曼風格 ( 6/01/2018 ) 【巴洛克風格起源於義大利,全盛於法國】 ─路易十四、龐巴度夫人、凡爾賽宮 【巴洛克音樂起源於義大利,全盛於法國,日耳曼人集大成】 ─盧利、夏邦提耶、泰勒曼、巴赫 【起源於義大利】 「之所以起源於義大利,是由於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1483 – 1546) 掀起了宗教改革風潮,嚴重衝擊羅馬教廷的統治地位,許多教會的屬地紛紛脫離教皇控制。 天主教會一方面,力圖撲滅這股風潮;另一方面,調集許多優秀工匠,積極建造宏偉炫麗的大教堂,以讚頌天主的偉大,並彰顯教皇的權勢。這種炫麗的建築風格,在德國南部、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天主教國家蔚為風潮,後人稱此時期為「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期』前期,最著名的建築當屬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Pietro 、 Saint Peter's Basilica) 。」 【藝術中心的轉移】 「十七世紀初,羅馬是歐洲藝術中心,但在「巴洛克時期」後期,歐洲藝術中心轉移至法國巴黎。 這是因為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先是葡萄牙與西班牙自亞洲、美洲帶來巨大的財富,後來荷蘭、英國與法國也積極向外擴展。歐洲經濟重心因此由義大利所在的地中海地區,逐漸轉向大西洋周邊的國家。 到了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了巨大財富,生活上開始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越來越講求華麗、熱情的格調。 豪華建築的主角,在「巴洛克時期」後期也由大教堂變成了大宮殿,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就是法國的凡爾賽宮 (Chateau de Versailles) 。」 【全盛於法國】 「巴洛克風格的極盛是在法國路易十三、十四時期;他們父子兩代,平定了新教徒的叛亂,又先後戰勝荷蘭、西班牙及德國,使法國成為歐洲的霸主。 路易十四 (Louis XIV , 1638 – 1715) ,在位長達 72 年,興建了豪華的凡爾賽宮,宮內的設計接續之前的奢華風格,而且更發揚光大。 宮廷裡奢華的排場,影響了法國文化的各層面,使當時的音樂、服裝、禮儀、文章式樣,也更趨於『繁...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八)- 義大利巴洛克風格(5/25/2018)

圖片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八)- 義大利巴洛克風格 ( 5/25/2018 ) 巴洛克藝術繁複華麗、動感煽情,結合了肉體渴望和靈性感性的超脫。 歷史上,巴洛克( Baroque )藝術曾被人詬病為僅是愉悅視覺頹廢的藝術。而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 (1908 年 4 月 7 日 -1966 年 9 月 3 日 ) 傅雷在《世界美術名作十二講》里卻認為:這是在一個偉大藝術時代以後必不可免的。前人在藝術表現上已登峰造極,後來的藝術家除了求新外,別無可能自顯。與其說巴洛克為頹廢,毋寧說它是義大利十七世紀新藝術,且不獨是義大利的,更是自十七世紀以來整個歐洲的藝術。 巴洛克作為藝術的風格概念,最初是一個貶義詞,原意是「不規則的、不完美的珍珠」,有「荒悖違理」之意。 事實上,巴洛克藝術是一種追求激情、動勢、力度、戲劇性、光影的強烈對比,打破了文藝復興莊重典雅的範式,強調空間效果。巴洛克藝術家一方面克服了矯飾主義的弊端,更接近自然,另一方面又較文藝復興的藝術更加華美絢麗,適應了當時的宗教情感,並被羅馬天主教會在 反宗教改革 作為爭取信眾的宣傳手段,因此迅速擴展到歐洲各地,為宮廷貴族所喜愛。 任何一種文明都以神權開始,以人性告終。人性取代神性,自由對抗統一。羅馬,也是如此。羅馬的巴洛克藝術,也是如此。因教會和貴族的支持,極盡奢華之事,功利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從來都不曾與之絕緣。 《反宗教改革的特倫托 Trento 會議 1545~1563 》,是指天主教會於 1545 年至 1563 年間在北義大利的特倫托與波隆那召開的大公會議。 特倫托會議針對馬丁 · 路德的各種「反改革」議決,很大程度上卻改革了羅馬教會。 → http://bit.ly/2J9rwd4 決議訂了宣教三點: 1. 清楚、易動, 2. 寫實、 3D 3. 煽動情緒、情色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七)-16世紀義大利俚歌(牧歌)及矯飾主義的建築風格(5/18/2018)

圖片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七)- 16 世紀義大利俚歌(牧歌)及矯飾主義的建築風格 5/18/2018 《矯飾主義》 「矯飾主義 Mannerism 」是自公元 1520 年至 1600 年﹝文藝復興全盛時期後至巴洛克美術前期為止﹞間的義大利藝術風格。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六)-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風格5/11/2018

圖片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六)-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風格 5/11/2018 「 文藝復興 , 是『 創新』 ,非復古」 「文藝復興時期『 人本思想』 尊重個人,個體」 「文藝復興」一詞亦可粗略地指代這一歷史時期,但由於歐洲各地因其引發的變化並非完全一致,故「文藝復興」只是對這一時期的通稱。這場文化運動基本上以復興古羅馬為名,動機大致上是要改變中世紀社會逐漸嚴重的腐敗,卻不是將古羅馬原樣重現,反而是加入新思考和檢討,所以做出實際上是一種徹底不同的新型態文化變革,其中雖囊括了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和承接,卻在繪畫方面透過直線透視法的發展,以及逐步而廣泛開展的中古時代教育變革,乃至於人體結構、化學、天文技術的知識的追求等等,這些極重要的近代科學發展,除了打破神權時代,也打破了希臘羅馬的古文化。 文藝復興一詞能否作為是中世紀後的文化「進步」,一些史學家對此是持懷疑態度的:他們認為,這個階段只是對古典時代抱持悲觀與緬懷的時期,社會早就不是單純的撿拾古人的思想,反而是巨大 創新 的重塑了一個時代。→ http://bit.ly/2IycSM0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五)─中世紀城市 廣場 民間音樂

圖片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五) ─ 中世紀城市 廣場與民間音樂 5/04/2018 莊園 ( 采邑),第五 ~ 十世紀末, 自治城市 comune,commune :十世紀末興起,由內而外成圓環式發展, Market 市集構成城市 civilization, 拉丁文史 civitas(n),civilis(a) ● 聖殿騎士 聖殿騎士在 12 世紀末揭露耶穌是「人」,不是「神」 → http://bit.ly/2KA2Ecu 聖殿騎士團在西元 1307 年 10 月 13 日遭到大屠殺 ‥‥‥ 聖殿騎士團其實是由一群未婚男性組成的宗教結社,約莫是在西元 1119 年組成的。他們主要的職責是保護前往天主教徒前往聖地耶路撒冷朝聖(西元 1098 年十字軍東征攻佔了天主教的聖地耶路撒冷,許多居住在歐洲的天主教徒不熄長途跋山涉水去到耶路撒冷朝聖,但從歐洲到聖地的路途不僅遙遠,也充滿許多危險),而聖殿的名字也由此由來。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內,許多天主教徒為了感謝聖殿騎士團的保護,紛紛捐出自己的財產或土地(這類行為在宗教中非常常見)給聖殿騎士們,長久下來聖殿騎士們幾乎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 → http://bit.ly/2KA2Ecu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四)十字軍、歌德風格、聖母院樂派

圖片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四)十字軍、歌德風格、聖母院樂派 04/27/2018 《一》   Carmina Burana → http://bit.ly/2HUOwMU Carmina 歌本集 Burana 布蘭(地名) 11 ~ 13 世紀音樂 《布蘭詩歌》 (拉丁語: Carmina Burana ),是一套包涵了 254 首詩歌或戲劇旁述的文學作品。 [1] 大部份創作於 11 世紀及 12 世紀,亦有少量為 13 世紀的作品。所用的文字以拉丁文為主,並且滲有以中古高地德語或古法語寫成的。詩歌內容頗為大膽,包涵了露骨、猥褻、諷刺挖苦式的題裁,亦有涉及死亡、民間宗教、迷信邪術等的內容。作品在 1803 年於德國巴伐利亞,屬本篤會擁有的班恩狄克波恩修道院( Benediktbeuern Abbey )內被發現。 在拉丁文中,「 Burana 」是班恩狄克波恩的縮寫,因而得名。由於作品是在修道院發現的,因此很大程度上是當時身處修院內,自稱為「哥利亞」( Goliard ,即對傳統教會的腐敗深感不滿的神職人員及神學生,亦厭倦教會內因循舊的教條化生活,因轉而以玩世不供的心態去面對,並為此而起的名稱)所寫,以詩歌和文字去諷刺當時的天主教會。後來的研究確認了部份詩篇的作者,當中有布洛依斯的伯多祿、 Walter of Châtillon 等。但由於這兩人在有生之年並未有到訪過班恩狄克波恩修道院一帶,因此亦有可能是由其他人流傳並抄寫而得而保存的。 《布蘭詩歌》 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型: 關於道德或諷刺式主題,共 55 首(編號 CB1-55 ) 愛情歌曲,共 131 首(編號 CB56-186 ),但所謂「愛情」歌曲只是一個概括的分類。實際上,在這範疇下的亦包涵少部份觸及死亡的哀悼、古代風俗等內容;另外有學者相信還有最少 21 首作品遭遺失。 [2] 飲酒歌和玩樂歌曲,共 40 首( CB187-226 ) 篇幅較長的宗教劇,共 2 首( CB227-22 8 )維基百科 →   http://bit.ly/2HUOwMU (中文) → http://bit.ly/2rDDXEb (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