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八)- 義大利巴洛克風格(5/25/2018)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八)- 義大利巴洛克風格5/25/2018

巴洛克藝術繁複華麗、動感煽情,結合了肉體渴望和靈性感性的超脫。
歷史上,巴洛克(Baroque)藝術曾被人詬病為僅是愉悅視覺頹廢的藝術。而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 (190847 -196693) 傅雷在《世界美術名作十二講》里卻認為:這是在一個偉大藝術時代以後必不可免的。前人在藝術表現上已登峰造極,後來的藝術家除了求新外,別無可能自顯。與其說巴洛克為頹廢,毋寧說它是義大利十七世紀新藝術,且不獨是義大利的,更是自十七世紀以來整個歐洲的藝術。

巴洛克作為藝術的風格概念,最初是一個貶義詞,原意是「不規則的、不完美的珍珠」,有「荒悖違理」之意。

事實上,巴洛克藝術是一種追求激情、動勢、力度、戲劇性、光影的強烈對比,打破了文藝復興莊重典雅的範式,強調空間效果。巴洛克藝術家一方面克服了矯飾主義的弊端,更接近自然,另一方面又較文藝復興的藝術更加華美絢麗,適應了當時的宗教情感,並被羅馬天主教會在反宗教改革
作為爭取信眾的宣傳手段,因此迅速擴展到歐洲各地,為宮廷貴族所喜愛。

任何一種文明都以神權開始,以人性告終。人性取代神性,自由對抗統一。羅馬,也是如此。羅馬的巴洛克藝術,也是如此。因教會和貴族的支持,極盡奢華之事,功利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從來都不曾與之絕緣。

《反宗教改革的特倫托Trento會議1545~1563》,是指天主教會於 1545 年至 1563 年間在北義大利的特倫托與波隆那召開的大公會議。
特倫托會議針對馬丁·路德的各種「反改革」議決,很大程度上卻改革了羅馬教會。
決議訂了宣教三點:1.清楚、易動,2.寫實、3D 3.煽動情緒、情色

《前言》
這次課程的重心在「巴洛克時期義大利的雕刻與建築藝術」

【巴洛克雕刻與建築藝術》
巴洛克建築起源於十七世紀的義大利,將原本羅馬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建築,添上新的華麗、誇張及雕刻風氣,彰現出國家與教會的專制主義的豐功偉業。此新式建築著重於色彩、光影、雕塑性與強烈的巴洛克特色。

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 1598~1680)
義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早期傑出的巴洛克藝術家。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築設計,另外,他也是畫家,繪圖師,舞台設計師,煙花製造者和葬禮設計師。
維基百科 http://bit.ly/2s6CupX


《搶掠普羅瑟皮納》(The Rape of Proserpina) -1621 – 1622
─女人的形態、光滑的皮膚,血脈僨張的手掌緊托著胴體,像是嵌入肌膚。




《聖泰瑞莎的迷醉(Ecstasy of Saint Teresa)》-1647-1652
人物內心激盪澎湃的情緒瞬間凝固。神性、人性、肉慾的掙扎、糾纏,冰冷的大理石仿佛被熔化一般,轉化為人體的生命載體。
貝尼尼借著白色大理石刻畫出了愛神白皙稚嫩的皮膚,俊俏而略帶頑皮的表情,手持「愛之箭」的愛神望著欲生欲死的德列薩。而聖女的表情才是故事的中心,是沉醉,還是期待?在此,貝尼尼用高超的技藝,已經把泰瑞莎不能自持的癱軟身體表現得淋漓盡致。白色石材的質地透出的不僅是宗教的聖潔感,同時在這裡還透露出些許人世間隱秘的曖昧。背景中金色的管狀物呈放射狀縱列而下,那是來自神的光芒,耀眼而奪目,構成了大理石雕塑的有機整體,直線與自然形,白色與金色,人與神,一對對衝突使這場戲劇漸進高潮,以至於在侷促的空間中營造出了一種令人嚮往的神聖美感。



《米開朗基羅 貝尼尼的『大衛』雕像─比較欣賞》
巴洛克藝術以其誇張的運動性,清晰可辨的細節,營造出一種戲劇性的緊張氣氛,其繁瑣的裝飾,恢宏的效果很得當時教會與貴族的青睞。我們拿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和巴洛克時期貝尼尼同樣主題的雕塑作比較。

可以看到米開朗基羅的雕像以對立平衡的姿態站裡,重心落在右腳,全身上下沒有一處顯得僵直,每一塊肌肉都在皮膚下活動,使人感到他的運動只是暫時性地停止。如果看面部細節還能看到大衛緊張的臉部表情,這與他放鬆的姿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是總的來說,這尊雕像是靜止的,是只包含大衛一個人的,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作品。但是我們再看貝尼尼的「大衛」,這尊雕像表現為即將投彈的一瞬間,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一種緊張感,石彈彷彿下一秒就將擦過我們身邊。貝尼尼的大衛是充滿運動感的,是把觀眾包含進整個作品裡的,這種強烈的觀感正是巴洛克藝術的典型。一種緊迫感油然而生。貝尼尼這件《大衛》所表現出的動態瞬間和空間感正是巴洛克藝術的特徵。

圖片來自:http://bit.ly/2LBmuEK
圖片欣賞: http://bit.ly/2xgy2Kl



《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
坐落於義大利羅馬納沃納廣場中心。貝尼尼設計,建於1651年,是巴洛克藝術高峰期的代表作。
貝尼尼以巨大的4件雕像,架構起象徵人類文明的四條河流,成為與民眾發生密切關係的景觀藝術。
四河噴泉代表文藝復興時代地理學者心目中四大洲的四條大河:非洲的尼羅河,亞洲的恆河,歐洲的多瑙河,和美洲的拉普拉塔河。


The Power of Art - Bernini 藝術的力量貝尼尼 (中文字幕)
http://bit.ly/2INUJeh

http://bit.ly/2L3LeEh  (網易公開課)
BBC 年度巨獻《藝術的力量》(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 2006) ,是關於貝尼、羅斯科、畢卡索、大衛、梵谷、卡拉瓦喬、倫勃朗等藝術大師的紀錄片,榮獲「國際艾美獎最佳藝術節目」、「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攝影」(紀錄片類) 等多項國際大獎。

藝術很難嗎?第三季 04 貝尼尼:史上最有肉感的大理石

再造羅馬的天才─貝尼尼

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1599~1667)
博羅米尼是十七世紀義大利最偉大建築師,也是主導巴洛克風格之人物。他的作品標誌著巴洛克建築變化莫測的頂峰。他運用對比互換的凹凸的線和複雜交錯的幾何形體得心應手,創作出一系列令人歎為觀止的巴洛克建築。1638年,博羅米尼受聖三一會修士﹝Trinitarians﹞之託在四噴泉十字路口的狹小位置設計《四噴泉聖卡羅教堂》﹝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及其修院。

《四噴泉聖卡羅教堂(泉聖嘉祿堂)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
維基百科 http://bit.ly/2IQNgXS  
由建築師博羅米尼設計,修建於1638年至 1641年。此外,這座教堂為巴羅克風格建築的傑作,是奎利那雷山上巴貝里尼樞機主教建築群的一部分 [2]。教堂坐落在斐理斯路和皮亞路交界處的狹小地基上,因此設計了十字平面和不平常的凸凹形的正立面。教堂橢圓形的穹頂為 25.8 米乘 16.25 米,而裝飾就以複雜的幾何形體(十字形、橢圓形、八角形及六角形)組成。







《巴貝里尼宮 (Palazzo Barberin)
在羅馬有個巴貝里尼廣場(Piazza Barberini),原是羅馬十七世紀巴貝里尼貴族所擁有,也是電影《羅馬假期》的王宮背景,而現在是屬於國立古代藝術館 (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Antica) 的一部分,三個偉大的建築師創造了這座宮殿,每個都為這座建築貢獻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卡洛 · 馬代爾諾,當時正在延伸聖伯多祿大殿的走道,受命修建帶花園的巨大別墅。
1627 年開始,馬代爾諾的遠房表親博羅米尼成為他的助手。當馬代爾諾於 1629 年去世後,博羅米尼和濟安 · 貝尼尼兩位建築師一起工作,於 1633 年完成工程。


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 天花板設計的演化:朝向一個連貫的室內立面

《延伸學習》
1.藝術史上的一顆奇異珍珠——巴洛克
2.巴洛克藝術
3.【西方藝術風格】27講《義大利與西班牙的巴洛克藝術》
4.歐洲教堂內部貝尼尼風格的巴洛克藝術
6.藝術史上最強接案王!這位大師用「瞬間」稱霸羅馬街頭
7. 書:《藝術天才的巔峰對決:藝術史上遇強則強的競技傑作》
8. 《劍橋藝術史:十七世紀藝術》

【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音樂】

巴洛克時期是西洋音樂史上一個「承先啟後」的時代,巴洛克的作曲家們繼承了文藝復興的音樂遺產,並且將它改良創新而開創出一番新的局面。有人認為,如果文藝復興時期是西洋近代文明的蘊育期,那巴洛克時期就是近代文明第一次開花結果。我們也可以說,巴洛克時期的大音樂成就,在於它總結了西洋音樂史過去千年以來的音樂發展,並為後世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occo」,意指形態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在藝術領域方面,巴洛克風格的特徵是精緻細膩的裝飾以及華麗的風格,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是因為巴洛克時期是貴族掌權的時代,富麗堂皇的宮廷裡奢華的排場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藝術的發展中心,而這個大環境的改變也直接的影響到了音樂家的創作。十七、八世紀宮廷樂師所寫的音樂作品,絕大部分是為上流社會的社交所需而做,為了炫燿貴族的權勢以及財富,當時的宮廷音樂必定得呈現出炫燿的音樂以及不凡的氣度,以營造愉悅氣氛。
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複調音樂(複音音樂)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複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複調在 J.S. 巴赫 (Bach) 時代發展到極致。

數字低音及即興創作是巴洛克重要的部分,並且管弦樂團編制尚未標準化。

巴洛克音樂創作的發展中心以貴族的宮廷、私人組織的學會以及天主教教會為主,其中又以宮廷最具影響力。此時期的音樂創作除了適合在宮廷裡演奏的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以外,還有貴族沙龍裡帶有私密氣氛的小規模樂器奏鳴曲(Sonata);彌撒、神劇、受難曲以及豐富的管風琴曲目,令教堂充滿了聖神的光彩;另外,歌劇在威尼斯快速興起,藉著音樂和戲劇的結合將情感抒發到最高點。音樂創作從此步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

《巴洛克音樂的特色》
1.   數字低音時代 http://bit.ly/2xi1Y8O
2.   器樂蓬勃發展:如,奏鳴曲、協奏曲‥‥推進了器樂的發展。
3.   大小調的主調調性系統取代了調式系統
4.   複音音樂發展到顛峰
5.   對比:音的高與低;速度的快與慢;力度的強與弱;音色的不同;獨奏(唱) 與全奏(合唱)等等。
6.   華麗、壯觀、戲劇性與運動感
7.   即興、裝飾、變奏、競奏
8.   建立了新的曲式,例如聲樂曲有歌劇、清唱劇及神劇;器樂曲則有奏鳴曲、變奏曲、組曲及協奏曲等。

《延伸學習》
百度百科: http://bit.ly/2kwINyI
巴洛克合唱音樂風格: http://bit.ly/2LAnMQ5
小提琴的歷史: http://bit.ly/2seyZOg
絕世名琴: http://bit.ly/2JdzdPf


《音樂》

Albinoni Marcello adagio 義大利裝飾法的比較,協奏聲部與主奏線條,語法,處理的不同,
Marcello A.–“Adagio” from Oboe Concerto in d minor
Marcello A. –“Adagio”Oboe Concerto in d minor (Marcel Ponseele, baroque oboe / Il Gardellino)

Albinoni T.- Concerto in d minor op. 9 n. 2 for oboe solo and strings - II: Adagio

●「數字低音」的演示:
Finger G. - “Minuet” Variation on a figured bass for F Recorder and B.C.
G apple music https://apple.co/2kwWi1o
出場序(相間八小節)1. Bass低音(viola da gamba古大提琴→ 2.和聲樂器(大鍵琴) → 3.主奏(木笛)


Pergolesi G. - Salve Regina in C Minor (Score).


其他:

●十七世紀1600s.~全球化時代:
1600年英國,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V.O.C.為之最
近代早期的全球化:來自 1600-1800 年荷蘭亞洲貿易的新證據

1609年克卜勒發表《新天文學》一書,闡述了著名的第一與第二行星運動定律。第一定律即是行星以橢圓軌道繞行太陽,太陽位於橢圓焦點之一處;第二定律則是行星與太陽的連線在相同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同,也稱為等面積定律。(至於第三行星運動定律:行星環繞太陽週期的平方與軌道半長軸的立方成正比,則出現於克卜勒在 1619 年發表的《世界的和諧》一書中。)

伽利略1609年伽利略把一般的小型望遠鏡改良成二十倍望遠鏡,並於 1609 年拿來觀測天空,發現許多驚人的現象

運動學,炮彈軌跡,彈道研究,了解炮彈速度,彈道研究改變了東西方武力大逆轉,

●被浪費的危機:17 世紀中西文明大碰撞

●李伯重《火槍與賬簿》:明清易代與 17 世紀總危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十一)浪漫主義6/15/2018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九)-巴洛克時期的法國與日耳曼風格(6/0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