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九)-巴洛克時期的法國與日耳曼風格(6/01/2018)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九)-巴洛克時期的法國與日耳曼風格6/01/2018

【巴洛克風格起源於義大利,全盛於法國】
─路易十四、龐巴度夫人、凡爾賽宮

【巴洛克音樂起源於義大利,全盛於法國,日耳曼人集大成】
─盧利、夏邦提耶、泰勒曼、巴赫

【起源於義大利】

「之所以起源於義大利,是由於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14831546)掀起了宗教改革風潮,嚴重衝擊羅馬教廷的統治地位,許多教會的屬地紛紛脫離教皇控制。

天主教會一方面,力圖撲滅這股風潮;另一方面,調集許多優秀工匠,積極建造宏偉炫麗的大教堂,以讚頌天主的偉大,並彰顯教皇的權勢。這種炫麗的建築風格,在德國南部、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天主教國家蔚為風潮,後人稱此時期為「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期』前期,最著名的建築當屬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PietroSaint Peter's Basilica)。」

【藝術中心的轉移】

「十七世紀初,羅馬是歐洲藝術中心,但在「巴洛克時期」後期,歐洲藝術中心轉移至法國巴黎。

這是因為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先是葡萄牙與西班牙自亞洲、美洲帶來巨大的財富,後來荷蘭、英國與法國也積極向外擴展。歐洲經濟重心因此由義大利所在的地中海地區,逐漸轉向大西洋周邊的國家。

到了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了巨大財富,生活上開始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越來越講求華麗、熱情的格調。

豪華建築的主角,在「巴洛克時期」後期也由大教堂變成了大宮殿,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就是法國的凡爾賽宮 (Chateau de Versailles)。」

【全盛於法國】

「巴洛克風格的極盛是在法國路易十三、十四時期;他們父子兩代,平定了新教徒的叛亂,又先後戰勝荷蘭、西班牙及德國,使法國成為歐洲的霸主。

路易十四 (Louis XIV16381715),在位長達72年,興建了豪華的凡爾賽宮,宮內的設計接續之前的奢華風格,而且更發揚光大。

宮廷裡奢華的排場,影響了法國文化的各層面,使當時的音樂、服裝、禮儀、文章式樣,也更趨於『繁複、華麗』。」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16381715)【維基百科】→ http://bit.ly/2Liw521

「路易十四擴大了法國的疆域,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文化中心。17 18 世紀裡,法語是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執政期間正是君權神授思想最巔峰的時代。他嚮往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立法蘭西學院,每年派遣藝術家到義大利學習。路易十四所興建的凡爾賽宮,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成為法國巴洛克式建築的
1661 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創辦全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學校,並親自參加演出,先後在 26 部大型芭蕾中擔任主角。他於13歲首次登臺演出,30歲時因身材過胖而退出舞臺。他曾經演出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而被後世尊稱「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

●凡爾賽宮The Palace of Versailles

法國建築藝術之最-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是法國國王路易14世到路易16世間主要的皇家宅邸,經過數代建築師、雕刻家、裝飾家與園林建築師的不斷改進、潤飾,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歐洲王室官邸的第一代表作。凡爾賽宮宮殿為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立面為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即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築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內部裝潢則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少數廳堂為洛可可風格。凡爾賽宮的建築風格引起俄國、奧地利等國君主的羡慕仿效。

宮殿內有一個相當有名的廳堂叫做鏡廳 The Hall of Mirrors (La Galerie des Glaces),大廳是由17 面拱形的鏡子組合而成的鏡牆,對稱著朝向花園的 17 面拱形落地窗,廳內垂吊著水晶吊燈,不難想像皇室貴族們,在這大廳內所舉辦的豪華舞會。」

1668凡爾賽宮及其花園大約 1667-1668 的全景
皮埃爾·帕特爾Pierre Patel(1604-1676),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 c. 1668 


凡爾賽宮外立面,可見其橫向的古典主義三段式劃分

路易十四時代,鏡廊中的家具以及花木盆景裝飾也都是純銀打造。波旁王朝時,這裡不僅經常舉行盛大的化妝舞會,更是最盛大的朝覲儀式和外國使節接見儀式舉行的場所。


凡爾賽宮導覽 http://bit.ly/2Hp9mPF

典型的義大利古典主義風格 http://bit.ly/2JBJPrL

真正的凡爾賽宮The Real Versailles BBC

Google 3D 導覽凡爾賽宮(影片)

VERSAILLES, building an impossible dream
《巴洛克法國音樂》

●盧利(法語: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義大利佛羅倫斯出生的法國巴洛克作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宮廷里作曲,是路易十四的宮廷樂長(Surintendant de la Musique)。他控制了當時的法國音樂生活,開創了法國歌劇,發展了大經文歌和法國序曲,對當時的歐洲音樂產生了巨大影響。
盧利後跟隨尼古拉·梅特魯學習音樂理論,之後加入了法國王室的弦樂隊Les Vingt-quatre Violons du Roi ou le Grande Bande並成為了指揮。1653年他和國王共跳芭蕾舞—「今夜芭蕾」。他厭倦了le Grande Bande,並在國王的授權下新組了「小提琴樂團」(La Bande des Petits Violons)。隨後被任命為路易十四的樂長和巴黎歌劇樂長。1661年,盧利加入法國國籍,1662年被任命為法國王室樂長。
1664年,他與戲劇家莫里哀邂逅,開始了兩人在戲劇上的合作,並開創了「戲劇芭蕾」(la comédie ballet)。
Lully 的音樂以其力量,快速動作的活力和慢速動作中的深沉情緒特徵而聞名。他的一些最流行的作品是他passacailles(帕薩卡利亞舞曲)和 chaconnes。
盧利的歌劇的題材大多取於希臘神話,以表現愛情和奇遇為主,反映了路易十四君權至上的精神。
他經常被認為是在樂團中引入新樂器,但這個傳說需要更仔細的審查。他繼續使用木笛,而不喜歡較新的橫向長笛,他在樂團中使用的 hautbois 是過渡樂器,位於shawms和所謂的巴洛克式雙簧管之間。【維基百科】  http://bit.ly/2J9Qm9e 」

盧利:芭蕾舞劇「阿提斯」
Lully - Atys - Entrée et danse des Zéphyrs

「巴黎歌劇院為 1669 年由路易十四創立,以皇家音樂院為主體。路易十四本身擅長社交舞蹈,受其重用的義大利作曲家盧利在當時自然也是呼風喚雨不可一世。他為法國歌劇建立了音樂悲劇 (tragédie en musique),將詩文、音樂以及舞蹈融為一體,與現今的歌劇相比重心幾乎放在舞蹈。因為盧利的出現,法國歌劇得以在十七世紀雄霸一方,與義大利歌劇相抗衡。此外他結合當時各國宮廷舞曲的手法也成為後世芭蕾的雛型,並持續一百年之久。
這齣五幕歌劇《提斯》1676 年首演,長度超過四小時,是相當浩大的作品。由於路易十四親臨現場並且推崇之至,使得本劇獲得「太陽王的歌劇」之美稱。劇情係根據奧維詩作《變形記》所改編。美少年阿提斯與美若天仙的河神女兒桑佳麗德相戀,然而暗戀阿提斯的女神西布莉心有不甘,遂詛咒阿提斯繼而引發一連串的悲劇。
雖然本劇當年轟動一時,然而經過兩百多年的世局更迭之後幾乎已被遺忘。1987 年適逢盧利逝世三百週年,於是古樂大師威廉.克利斯提(William Christie)與導演尚 - 馬利.維雷傑合作重新將這套歌劇搬上舞台,演出後立刻造成大轟動,創下連演八十場的世界記錄,讓世人重新認識這齣抒情悲劇,而在這張《亞提斯》精選集當中,您可以再次回味克利斯提與繁盛藝術古樂團不朽的歷史名演。
【維基百科】→ http://bit.ly/2sE8ge3

盧利宮廷樂長指揮樂團:0:40~
盧利:「進行曲」選自喜劇芭蕾《貴人迷》LWV 43
J.B. Lully - Marche pour la cérémonie des Turcs
─電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又譯(世界的每一個早晨)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是一部敘述 17 世紀法國低音古大提琴大師柯龍貝以及其弟子馬來斯之間習藝的故事。看過的人除了對於柯龍貝的深情與馬來斯的忘恩負義印象深刻之外,相信一定不能忘懷那深情低吟的古大提琴之音。這張電影原聲帶除了收錄柯龍貝與馬來斯當時為低音古大提琴所寫的奏曲外,還包括了著名法國作曲家盧利、庫普蘭所寫的樂曲。擔任獨奏的 Jordi Favall 是低音大提琴的權威,他的演奏莊嚴雅正,充分掌握樂曲氛圍。錄音由名錄音師 Pierre Verany 操刀,樂器質感與空間感一流,難怪能在法國電影凱撒獎中獲得包括「最佳音樂」與「最佳音效」在內的兩項大獎。」
 原聲帶播放清單:http://bit.ly/2kNt1zU

盧利:序曲Ouverture「資產階級鬥士」─是一個五幕喜劇芭蕾
Lully J.B.- Le Bourgeois GentilhommeOuverture Jordi Savall

Lully J.B.- 序曲Overture (Psyché, Op. 8, LWV 56) (Score Animation)

夏邦提耶Charpentier M.A (1643-1704)
「馬克.安東.夏邦提耶是十七世紀法國著名作曲家,他早年曾赴羅馬隨神劇先驅卡里西米習藝,回到巴黎之後跟大文豪莫里哀合作迅速竄紅,隨後陸續出任兩家重要教堂的音樂總監,其作品以十七齣歌劇和若干宗教音樂最為膾炙人口。《謝恩讚美歌》原本是為教堂儀式而寫,卻也被拿到慶祝法國戰爭勝利的場合演出,前奏曲被現代西歐電視網當做片頭音樂,可謂其來有自。【維基百科】→ http://bit.ly/2sD3c9P


夏邦提耶:「前奏曲」─謝恩讚美歌
Charpentier M.A.Prelude Te Deum 

Charpentier M.A. - Pastorale de Noël H.483 Les Arts Florissants, William Christie
夏邦提耶:聖誕牧歌


G Apple Music https://apple.co/2JfSRez



Charpentier 用法語組成了兩個以聖誕節為主題的PastoralesH.482 H.483  
【維基百科】 http://bit.ly/2LoXH5G

《巴洛克音樂,日耳曼人集大成》

●泰勒曼Telemann G.P.(1681-1767) -【維基百科】 http://bit.ly/2Hmm4P2


「泰勒曼 (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德國作曲家,他的作品產生於後巴洛克和古典時期之間。出生於普魯士(今德國境內)瑪格德堡 (Magdeburg),就讀於萊比錫大學,自學多種樂器。曾經在萊比錫、索勞 (Sorau) 任職於多個教堂和私人樂團,1704 年任萊比錫新教堂管風琴師,1708 年任愛森納赫(Eisenach) 樂長。1721 年定居漢堡,任約翰教堂合唱團領唱與音樂指導,直至去世。

泰勒曼一生正處於德國音樂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他為推動社會音樂文化進步付出畢生的精力,他敢做敢為,用實際行動反對一切不合理的規定,首先拆除了宗教和世俗音樂之間的柵欄,把眼光投向城市的中產階級,把過去王公貴族才有資格欣賞的音樂推廣給平民大眾。為了繁榮音樂文化,他加大樂譜發行量、縮小版本、降低售價。他擴大了作曲家創作自由的權利。他使漢堡市民的音樂生活煥然一新,這些做法逐漸影響到整個德國。泰勒曼生前在德國享有崇高威望,他的創作既保持專業水準,又很照顧群眾的理解。他精通複調寫作技術,又能吸收波蘭、摩拉維亞、法國和意大利等民族音樂的精華來發展主調音樂。晚年作品已經接近新興的華麗風格。羅曼 · 羅蘭認為他的音樂給巴羅克後期的歐洲吹來一股清新的氣流。亨德爾說泰勒曼寫一首八聲部的經文歌就像別人寫信那樣輕鬆。

泰勒曼是歷史上最有貢獻的音樂家之一。他溝通了以 J.S.巴赫為代表的後巴洛克時期音樂和以海頓、莫扎特為代表的早期古典主義音樂。他以純熟的作曲技巧把巴洛克傳統對位法、義大利的歌劇色彩和優雅的法國管弦樂組合起來。他的作品包括 40 首歌劇、44 首受難曲、12套禮拜音樂、數不清的清唱劇、歌曲和樂器作品。泰勒曼和巴赫正好相反,他在世時作品很受歡迎,但逝世後長期被人遺忘,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再次被人發現,作品開始從登舞台和演奏會,並且很多作品開始被錄音。

巴赫是一位理性的作曲家,創作了複雜的賦格、嚴謹的卡農、精巧的夏康;泰勒曼則是一位娛樂大眾的作曲家,他更注重的不是作品理性上的滿足,而是如何平易近人,無論對於演奏家還是聽眾。」

Telemann G.P. : Viola Concerto in G Major

「在中提琴藝術史上,泰勒曼的這首《G 大調協奏曲》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首先,這是我們所知道的第一部中提琴協奏曲; 此外,它是引導中提琴向音樂會獨奏樂器方面邁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最後一點,它具有藝術上的、教學上的和演奏方面的久遠的歷史意義。泰勒曼的《G 大調協奏曲》直至今日仍然是中提琴獨奏家所歡迎的流行作品。」

Telemann G.P. : Suite in A minor for Recorder, Strings & B.c.TWV 55:a2

樂譜→IMSLPhttp://bit.ly/2JsSmgz

「這個錄音室兩位在音樂史上讓人懷念的重量級人物,(David Munrow 1942-1976) 馬利納爵士(Sir Neville Marriner1924-2016),曼婁對早期音樂(古樂)的研究發展與推廣影響巨大,馬利納爵士率聖馬丁室內管弦樂團是唱片史上最佳的協奏組合。

泰勒曼在這首曲子中充分發揮了對樂器演奏和多種音樂風格的純熟與創意:
1.法國風序曲(Overure)「慢、快、慢」A-B-AA.-附點音符壯麗開場→ B.-6/8拍子複格的快速舞蹈風→A.
3.義大利風的詠嘆調優美旋律(Air a I'ltalien – 8:03~)與反覆的即興裝飾(11:22~)。」


巴赫:


【維基百科】→ http://bit.ly/2Jz5pNb

Bach J.S.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Glenn Gould

Bach J.S.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Trevor Pinnock (Scrolling)

Bach J.S.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Gustav Leonhardt

延伸學習─

【龐巴度夫人凡爾賽宮洛可可藝術】

●龐巴度夫人(法語: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

龐巴度夫人被稱為「洛可可風格之母」,在龐巴度夫人的倡導下,產生了洛可可藝術風格。

「講到「洛可可」,龐巴度夫人 (Madame de Pompadour) 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她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著名情婦、社交名媛。她曾經憑藉自己出眾的的才色,影響了整個歐洲一個時期的藝術風格。作為路易十五時期歷時 20 餘年的法國實際皇后,她成了洛可可風尚當之無愧的主導者和推動者,並將這一漂亮、雅緻、輕浮又羅曼蒂克的藝術風格和生活方式吹遍全歐洲。她對凡爾賽宮進行了洛可可式的裝飾,參與設計了巴黎協和廣場以及她個人購買的多處豪宅,還把「塞夫勒瓷器」變成寫字桌上的流行飾品。可以說,洛可可風格代表了以龐巴度夫人為首的貴族女性的審美品位,自此,18世紀30年代一直到大約 60 年代的歐洲,實現了從男性化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向溫婉秀麗女性化的洛可可風格的完全轉變。

她風艷獨姿,飽讀詩書,

14歲精通音樂藝術繪畫舞蹈,21歲成為18世紀法國
最門庭若市藝術沙龍的創始人,巴黎沙龍界中的翹楚。
一生資助並捧紅了多位藝術家,伏爾泰更與她成為終生摯友;
她推動洛可可藝術風靡歐洲,設計凡爾賽宮等多處皇室建築…」

【維基百科】  http://bit.ly/2LZ4dBs


龐巴度夫人》─史上最著名的情婦,用美色統治藝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十一)浪漫主義6/15/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