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十一)浪漫主義6/15/2018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建築與音樂】學習筆記(十一)浪漫主義6/15/2018
【解譯】
「浪漫 Romantic, Romance ,對「羅馬」的過度崇拜
roman(法)=romanesque,有「傳奇」之意,
romanesque英文使用有崇拜羅馬「仿羅馬」之意,如路易十四「羅馬大獎」
Romanticism浪漫主義
18世紀末,日耳曼民族主義覺醒,與日耳曼文化:磨坊、女巫、森林、魔法。」
「歐洲藝術發展到了十八世紀中葉,出現了一股嚮往回歸自然、迷戀中世紀的風氣,到了十九世紀初,終於形成一股席捲歐美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藝術風潮。
浪漫主義主張創作自由、強調表現藝術家的個性、重視想像和感情,在許多方面,與新古典主義藝術形成了鮮明對照。新古典主義藝術家不強調清晰的個人風格,而是尋求表現永恆的有效真理;浪漫主義則追求將自身的情感、信念、希望和恐懼,以各種形式表現。浪漫主義畫家不強調素描和嚴謹的外形而是強調激越的情感和極端個性化的表現。」
浪漫主義排除單一風格的發展,它並不反對前期的風格,所以在浪漫主義盛行之時,新古典主義的理念仍舊可以獨立發展。西方藝術史上所謂的「浪漫主義時期」,應將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以及自然主義全部包括在內。因為它們的精神是一直貫穿、綿延不斷的。所以在一些寫實主義或自然主義作品裡,可見浪漫主義的氣質。
浪漫主義時期藝術創作之特色
1. 反抗現實;
2. 反理性;
3. 反權威;
4. 崇尚自我;
5. 追求理想;擁抱大自然。
浪漫派是重視情感,把色彩看是繪畫的生命,古典主義重視的素描的正確性被放在一邊。同時放蕩不羈的畫法與古典主義的調和與理智是完全不同的。
《古典與浪漫是對比》
古典(理性raison)之神─Apollo阿波羅;浪漫之神-酒神(Dioysios)
古典的理性、和諧與崇高,浪漫的感性、衝突與爭議
19 世紀西洋美術發展的重心,隨著法國拿破崙政權的興盛由義大利逐漸轉向法國,
19 世紀的法國藝術,應該從新古典跟浪漫這兩種藝術風潮講起,她們是兩種藝術的主張,或者說是對立的意識型態,或者是不同的藝術陣營。它在時間上,是重疊而非輪替的。
新古典主義它是跟拿破崙政權那時追求完整的、華麗的權力形象,或者是比較理想化的藝術型態有關。而浪漫主義似乎到了1830年代後才是慢慢的聲譽鵲起。可是我們要同時把這兩個對立的畫派放在一起來看。幾乎大部分浪漫派的重要的畫家都出自於古典的陣營,所謂陣營就都是古典派的大師們的學生,幾乎都沒有例外的出自學院,只不過他們採取了新的藝術觀點,這個觀點是浪漫主義。
新古典跟浪漫派的藝術家都是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兩群人,雖然有師徒上情面的關係,可是在藝術的立場上,他們是針鋒相對,並且站在 1830 年前後那個藝術的分水嶺間隔的兩端,形式上互斥,實質上互補地共同構成了 19 世紀法國藝術的精采開場好戲。
這兩者激盪出來的審美價值,在當時雖然是水火不兩立,但是今日看來,在 1850 年代寫實主義崛起之前,這重疊在一個期間中的兩個對立世代的衝擊,傑出畫家們升高的衝突,與碰撞出的藝術火花,讓整個十九世紀成為一個偉大的時代,現在羅浮宮的畫廊裡面最重要的兩個大廳,就保留給新古典畫派跟浪漫畫派。
延伸學習:米勒-從古典與浪漫談起→ http://bit.ly/2yEkXLJ
《浪漫主義的繪畫》
《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法語: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為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作品 [2]。此畫最早在 1831年的巴黎沙龍(Salon de Paris)上展出,而後被巴黎羅浮宮收藏至今。
【維基百科】→ http://bit.ly/2lkRU6i
●鋼琴家蕭邦與作家喬治桑
德拉克洛瓦為他的好友波蘭鋼琴家蕭邦﹝Frederic Chopin﹞畫這幅畫,但是它尚未完成。據說《鋼琴家蕭邦》與《作家喬治桑》﹝George Sand﹞這兩幅畫原來是一張畫的。蕭邦和喬治桑同居在鄉間的時候,德拉克洛瓦來訪問他們,並且感覺到家的溫暖,因此為他們一起畫了這幅畫。但是後來這件畫的所有者將他們兩人分別割下來當作是兩幅畫來賣,因為兩幅畫的價錢比原來的一幅價錢要高。
●魔笛夜之后畫─Karl Friedrich Schinkel (1781-1841)德國建築師,畫家,
《浪漫主義/歌德復興建築風格建築》
新歌德式浪漫主義的全盛時期:回到中世紀
就如中世紀的海市蜃樓一般,在 19 世紀出現了新歌德式的浪漫主義宮殿。優雅的尖形拱頂,華美的塔樓,裝飾性的十字穹頂讓哥特式建築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維基百科】→ http://bit.ly/2yseXFK
-當時,限定歌德風格徵圖,又稱伊麗莎白風格(圖)
●草莓山莊(英語:Strawberry Hill House),通常簡單稱為草莓山(英語:Strawberry Hill),是 哥德式復興樣式別墅,建立在倫敦特威克納姆,由霍沃波爾(Horace Walpole 1717-1797)從1749年起興建。
高天鵝堡是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的一塊瑰寶。
巴伐利亞的童話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在這裡度過了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時光,並在這裡接見過華格納。高天鵝堡內的浪漫主義風格對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性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英格蘭銀行,廢墟建築畫,浪漫風格(圖)
:英國, 衍自浪漫主義的 "如畫派 (Picturesque)" 造就了一股 “廢墟崇拜”。畫家喜歡描繪巨大建築物傾頹的想像畫。個性古怪的英國皇家建築師 John Soane (1753-1837) 就委託手下繪圖員 Joseph Gandy (1771-1843) 製作了一批他自己設計的建築物有朝一日成為廢墟的想像圖
《折衷主義建築》
「十九世紀是古典與浪漫的衝突,也成就「折衷主義」,如,維多利亞式」
:折衷主義建築是十九世紀上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這個術語的最簡單的定義─即每件藝術作品代表各種影響的組合。
折衷主義從來不等於一種運動或者構成了一種特定的風格:它的特點正是它的特點不是一種特別的風格。
●佩德羅基咖啡館(Pedrocchi Café)是義大利帕多瓦中心的一個著名咖啡館,建於 18 世紀。佩德羅基咖啡館的的建築融合了新古典主義與威尼斯哥德式風格。底樓以義大利國旗的顏色布置了白廳,紅廳和綠廳,樓上的貴族層則設有伊特魯里亞廳、希臘廳、文藝復興廳、埃及廳、羅西尼廳(拿破崙廳)等。→ http://bit.ly/2tsB0Gh
●The Architect's
Dream建築師的夢想是 1840 年由 Thomas Cole 為紐約建築師
Ithiel Town 創作的油畫。科爾在繪畫的各個不同部分納入了埃及,希臘,羅馬和哥特式風格的建築作品。→ http://bit.ly/2K5PJy9
維多利亞式
:維多利亞式房屋是泛指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 (1840-1900) 所出現的多種住宅風格,包括哥特復興式(Gothic Revival)、意大利式(Italianate)、平民維多利亞式(Folk Victorian)和女王安妮式(Victorian
Queen Anne)。
維多利亞式房屋是從內建到外,外形反映了內部結構。每個房間都十分講究形狀,還布滿了精緻的小角落。維多利亞式房屋的外形的確展現了不同的建築風格,精心的設計往往能抬高主人的身份和品味。→ http://bit.ly/2lqbq1e
《浪漫主義的音樂》
浪漫主義的音樂特色:
「浪漫派的音樂極強調作曲家的個人風格,樂曲形式可以隨作曲家的意願,從極長大的樂曲到小品都能包涵,同時也不斷接受新的和聲音程和調性觀念,探討新的配樂音響效果和音樂形式的結構。
浪漫樂派的演奏者要盡量忠實於傳譯作曲家的意念,浪漫派的音樂內容常借用文學或其他的藝術素材作為刺激音樂創作的媒體,因此那時期具有文學意味的音樂創作特色也達到高峰。例如李斯特(F. Liszt, 1811-1886)的「交響詩」、白遼士(H. Berlioz, 1803-1869)的「標題交響詩」、舒伯特(F. Schubert, 1797-1828)的「藝術歌曲」、華格納(R. Wagner, 1813-1883)的綜合藝術完全劇場觀念都是浪漫派的例子。
有些音樂學者如霍夫曼(E. T. A. Hoffmann, 1776-1822)發現,其實十八世紀時的作曲家海頓(F. J. Haydn, 1732-1802)和莫札特(W.A. Mozart, 1756-1791)已有浪漫派的傾向,直到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1770-1827)時才明顯呈現,但多半音樂學者是以十九世紀的韋伯(C. M. Weber, 1786-1826)為浪漫學派的起點,同時他們認為韋伯是直接受到浪漫主義的思潮和文學所影響的音樂家,除了韋伯外還有舒伯特、白遼士、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 1809-1847)、蕭邦(F. Chopin, 1810-1849)、舒曼(R. Schuman, 1810-1856)和李斯特等。」
→ http://bit.ly/2KaiJVl
韋伯(德語: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德國作曲家
「1820年的《魔彈射手》(《自由射手》)是他最成功的歌劇,取材於阿培爾(Johann August Apel)的小說,被認為是德國第一部浪漫主義歌劇。另外還有 1823 年的《歐麗安特》,這部歌劇中沒有口白,音樂持續不斷,雖然腳本比較晦澀,但完全地複製出中世紀騎士社會的氣氛。」→ http://bit.ly/2MNKRQ0
●Weber - Der Freischütz Overture REHEARSAL-
Carlos Kleiber (1970)
韋伯:魔彈射手序曲 克萊伯 指揮
欣賞法國號的號角聲
舒伯特(德語: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1828)
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
舒伯特在短短 31 年的生命中,創作了 600 多首歌曲 ,18 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 部交響曲,19 首弦樂四重奏,22 首鋼琴奏鳴曲 ,4 首小提琴奏鳴曲。
儘管英年早逝,舒伯特對當時音樂的許多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他與貝多芬稱為德語國家音樂界浪漫主義音樂的奠基人。他不但繼承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傳統,並在其基礎上開創了歌曲音樂的先河,從而奠定了他浪漫主義音樂鼻祖的地位,並為後來的作曲家如孟德爾頌和舒曼,以及再後來的沃爾夫和斯克里亞賓所發揚光大。在十九世紀他以藝術歌曲的創始人聞名於世,而在二十世紀他在器樂的貢獻也逐漸為人們所認可。
●Schubert:
"Der Wanderer", D. 493 Fischer-Dieskau, Moore
舒伯特:藝術歌曲「流浪者之歌」─費雪狄斯考 演唱 穆爾 鋼琴
「舒伯特於 1816 年創作、1821 年出版的藝術歌曲《流浪者之歌》(Der Wanderer, Op.4/1, D489/D 493)是根據德國詩人施米特·馮·呂貝克(Schmidt von Lübeck 1766-1849) 1816 年寫的一首《流浪者》(Der Wanderer)的詩譜曲而成。」
歌詞:
我來自幽谷深山
雲霧迷茫,大海咆哮,波浪激盪
我孤獨地到處流浪
我嘆息自問
往何方往何方
這裡的太陽這樣寒冷花朵凋殘生命衰亡
人們的語言空虛無情
我獨自到處流浪
在何方,在何方,我親愛的故鄉
我尋找,我猜想,不知何往
故鄉故鄉
明媚春光
明媚春光,遍地玫瑰已開放
和朋友散步遊蕩
和親人歡聚一堂
那兒親切的鄉音使我歡暢
故鄉你在何方
我孤獨地到處流浪
我嘆息自問
往何方往何方
聽微風向我低聲說
流浪者的幸福就在故鄉。
——Der Wanderer / 施米特 · 馮 · 呂貝克《陌生人的晚歌》
●Schubert F.- Die schöne Müllerin
舒伯特:美麗的磨坊少女
-「愛到一起死」浪漫的極致
溫格利希 演唱
Fritz Wunderlich - Die schöne Müllerin
no.6 Der Neugierige(好奇)
●Schubert Piano Trio No.2 in E-flat Major,
D.929, 2nd movement
舒伯特:鋼琴三重奏
美藝三重奏團演繹的舒伯特鋼琴三重奏是我的最愛
●Schubert F. - String Quartet No.14 in d
minor D.810 “Death and the Maiden”(1824)
舒伯特:d小調第14號弦樂四重奏D.810“死與少女”(1824)
「對舒伯特而言,室內樂是他與好友之間友情的見證,這些音樂,他可以自由地選擇樂器組合和型式,依據可以一同演的朋友的技巧量身打造,目的是為了創造一種好友共同作樂的喜悅,不用考慮是否要公開發表或是找到出版商付梓。也因此室內樂的創作在舒伯特的作品中,佔了很重要的一個份量,也融入了相當多他的靈感和樂思,其中許多作品都成為室內樂史上的傑作,這首’死與少女’因為採用了他的同名藝術歌曲為第二樂章的變奏曲主題,而獲得這個曲名,這也是舒伯特弦樂四重奏作品中最受到喜愛的一首。 」
● 《藝術歌曲》 死與少女
●
Tokyo
String Quartet
●
Alban
Berg Quartett
●Schubert(Mahler): String Quartet No.14
"Death and the Maiden"
舒伯特:d小調第14號弦樂四重奏D.810“死與少女”
(馬勒改編弦樂團版)
● Ozawa小澤征爾 + Ozawa Mito Chamber (1998 Movie Live)
● Pavel Hůla+Praga
Camerata (樂譜)
舒曼Schumann R.(1810-1856)最浪漫風格的作曲家
─德國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舒曼生性熱情、感情豐沛,富有民主主義思想。夫人克拉拉是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布拉姆斯曾受其提攜。
【維基百科】→ http://bit.ly/2MfQnJV
●Schumann R - Dichterliebe
op. 48 for Solo Voice and Piano (Complete) - Fritz Wunderlich
舒曼─「詩人之戀」溫德利希 演唱
●李斯特的「嘆息」
Liszt Three Concert Etudes S.144 No.3
"Un Sospiro"
羅馬大獎(Prix de Rome1803-1968):法國最悠久、最重要的獎學金,就是路易十四於1663年所設立,初始僅提供建築、繪畫與雕塑之相關領域,1803 年起增設音樂類,得獎者可以前往羅馬拿公費包吃包住進修三年,有白遼士、古諾、比才、馬斯奈、德布西都是得過羅馬音樂大獎的作曲家,1968年廢止。【維基百科】→
http://bit.ly/2MJ7AwD
●第一位獲得羅馬大獎的女性:莉莉 · 布朗熱(Lili Boulanger 1893-1918)是法國音樂史上最珍貴的作曲家之一。她的姐姐是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之一的娜迪亞 · 布朗熱(1887-1979)。→ http://bit.ly/2yu6MIW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