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小說 撞擊文學靈魂 - 聯合報
音樂小說 撞擊文學靈魂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10.10.10 04:12 am 喜歡古典樂,愛讀文學,特別迷戀古典樂與文學交織的剎那?近日出版的一些音樂小說,帶給你古典樂動漫「交響情人夢」、「琴之森」之外,更深刻寬闊的人文觀照與音樂體會。 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1912年以貝多芬為原型的鉅著「約翰‧克利斯朵夫」起,音樂及音樂家成為小說主題,就屢見不鮮。然而許多作品常流於情節敘事,音樂本身的美及音樂家對音樂的追求,反而被模糊,畢竟擁有科班音樂修養的文學家是少數。 巴哈末世密碼 圖/時報出版提供 結合推理和藝術史的「達文西密碼」出版後,似乎給許多作家一些啟發。從藝術專業領域出發,夾雜大量術語,也能寫成好看的小說,不讓讀者卻步?奧地利小說家許奈德曾獲奇幻文學獎的「巴哈末世密碼」(時報),正是以音樂為題材,開發新寫法。 巴哈末世密碼 大膽顛覆巴哈 早在1992年「戀人夜不眠─一個天才音樂家之死」(圓神)中,許奈德就對音樂魔力特有興趣。在這本被比為「香水」音樂版的小說中,他塑造一位聽覺異常敏銳的音樂天才,然而要到「巴哈末世密碼」,因為以大師巴哈為根基,情節與古典樂的虛實交織才更深刻。 許奈德虛構一位鄉間的管風琴師,無意間在教堂管風琴腐朽內部發現一份樂譜,名為「啟示」。研究巴哈甚深的他,立刻發現這很可能是巴哈晚期名曲「b小調彌撒」之後的作品,然而該曲的怪異、抑鬱,都等於說明,巴哈簡直在推翻常被冠以「神聖」的浩瀚前作。 如同周杰倫「不能說的祕密」中,男主角彈起舊風琴裡藏的神祕樂譜,回到過往與女主角相見,當管風琴師彈起「啟示」,也恍如回到過去,但所見往往帶給他不安。原來,「啟示」暗示人的是人心最深處的過錯。 在書中,巴哈所追求並非世人以為的「神聖」。他在書末現身說法:雖從少年時就窮盡音樂變化,卻根本不想當作曲家,反而喜愛法律。在「背叛自我」的良知折磨下,他走向相反的路,一面故意用音樂麻醉世人,一面亟力追求上帝的真實面貌,終於寫出足以觸動人深處恐懼的「啟示」,卻意外封存於世……。 西班牙琴弓 被政治玷汙? 西班牙琴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