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0的文章

李威廉:我們能藉著飲食餓死癌症嗎?

http://www.ted.com/talks/lang/chi_hant/william_li.html 今年二月,美國血管新生基金會共同創始人、也是癌症研究專家李威廉(William Li)受邀在知名的TED講堂發表演說指出:「無論是哪一種癌症都以血管新生為重要特徵,若沒有血液供給,原初的腫瘤頂多長成半立方毫米大小。」那麼,除 了各種抗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之外,在飲食中加入能抗血管新生的食物,是否能刺激體內的防禦系統反擊餵養癌細胞的血管?也就是,「我們能藉著吃來餓死癌症 嗎?」 (摘錄於演講影片內容) 如何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 我們的身體有平衡血管新生的能力,當這樣的能力運作良好,就能避免血管餵養癌症生長,這樣的機制也就變成我們體內最重要抵抗癌症的防禦機轉之一。當確實阻 斷血管新生,讓血管永遠無法和癌細胞接觸,腫瘤就不會生長。然而,一旦腫瘤周圍出現血管新生,它們就能以倍數成長,侵犯周邊的組織。在血管餵養腫瘤的同 時,腫瘤也得以進入循環系統,這就是所謂的轉移,當血管已經開始生長,腫瘤就會瘋狂地增生。而不幸的,在這個癌症發展的最後階段,轉移癌是幾乎不可能被診 斷的。 所以,若血管新生是從無害的微腫瘤轉變成有害的癌症的關鍵點,那麼,這個血管新生革命的主要部份就是藉著切斷血液供給來治療癌症的新方法,我們稱之為「抗 血管新生治療」。這個療法選擇性地瞄準供應腫瘤養份的血管,因為腫瘤的血管跟一般健康的在身體其他部分的血管不同,腫瘤的血管異常之處,在於它們的結構脆 弱,因此,這類血管對專門來對付它們的藥物很敏感。 引起癌症因子飲食佔30-35% 如今,抗血管新生藥物能被廣泛的運用在各種癌症的治療上,從2004年抗血管新生藥物出現在市面上,可以注意到腎臟癌、多發性硬化症、大腸癌和胃腸道基質腫瘤等癌症患者,他們的存活時間增加了70-100%,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其它的腫瘤或癌症,僅有一般程度的增加。 為什麼這些癌症的治療不能更好?而答案,很顯然的是因為我們太晚開始治療。當腫瘤已經生成,往往就已經擴散或是轉移。回到血管生成的生物學,是否癌症治療 有賴於從癌症發生本身下手,藉著預防血管新生讓癌症不至於變得危險?這能幫...

蕭邦與蕭邦大賽的勝利 / 焦元溥在現場

圖片
【聯合報╱文/焦元溥】 2010.10.18 02:18 am 今年是蕭邦誕生兩百年,也是五年一度蕭邦大賽年,果然吸引眾多名家前往華沙競藝。本屆大賽不但由全新單位舉辦,規則更是一絕:既給予參賽者相當大的選曲自由,卻又要求第二輪必彈馬厝卡、圓舞曲和波蘭舞曲,準決賽必彈最複雜難解的「幻想波蘭舞曲」—前者考驗對三類同是三拍舞曲的掌握,後者探究對蕭邦認識是否深刻。就筆者現場觀察賽事第二輪最後三場和第三輪全程的感想,此一設計確實精明。 也因大賽由全新單位舉辦,評審減為十二位,受邀者也幾乎都是蕭邦大賽獲獎者或演奏名家。其中亞洲就有傅聰(中國)、鄧泰山(越南)與小山實稚惠(日本)三位(波蘭僅占四位),具體反映亞裔在蕭邦大賽的長久榮耀。然而本屆日本鋼琴家無一進入準決賽,決賽更無任何亞裔,雙雙打破大賽一九五五年以來的紀錄。就第三輪而言,筆者相當認同評審的決賽名單,也支持比賽就該以演出論成果,而非考量國籍或族群,方能重振大賽威信。筆者認為,本屆決賽名單反映出參賽者必須: 一、 技巧精湛 :決賽十位中,八位在第三輪皆展現完整的演奏技術,五位更堪稱技巧絕佳,音樂也相當出色─請記住他們的名字(Yulianna Avdeeva,Evgeni Bozhanov,Lukas Geniusas,Nicolay Khozyainov,Ingolf Wunder):無論名次如何,他們都值得欣賞並追蹤。而光是如此決賽名單,就堪稱蕭邦大賽的勝利。 二、 詮釋蕭邦出色 :決賽名單中,也有風格並不亮眼(如法國鋼琴家Francois Dumont),甚至在準決賽出現大量失誤的參賽者(如波蘭鋼琴家Pawel Wakarecy)。但前者設計嚴謹,後者則彈出絕佳「幻想波蘭舞曲」。評審棄技巧傑出但音樂空洞的另一波蘭鋼琴家,顯示的確看重蕭邦詮釋。而決賽十位在準決賽雖各有高下,卻全都為「幻想波蘭舞曲」提出言之成理的見解。換言之,無論技巧表現如何精湛,在其他曲目詮釋如何突出,若不能掌握此曲,如美國鋼琴家 Andrew Tyson,或許就與決賽無緣。 三、 不怕提出創意 :大賽雖建議使用波蘭國家版樂譜,只要言之有物,詮釋合理且具高度藝術性,即便設計和譜上指示相反,一樣能被選入決賽。對筆者而言,這證明評審的藝術修為和胸襟。如果參賽者以為參加比賽就得隱藏個性,只當「好學生」(如鄧泰山受訪所言),大概也難受評審...

音樂小說 撞擊文學靈魂 - 聯合報

圖片
音樂小說 撞擊文學靈魂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10.10.10 04:12 am 喜歡古典樂,愛讀文學,特別迷戀古典樂與文學交織的剎那?近日出版的一些音樂小說,帶給你古典樂動漫「交響情人夢」、「琴之森」之外,更深刻寬闊的人文觀照與音樂體會。 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1912年以貝多芬為原型的鉅著「約翰‧克利斯朵夫」起,音樂及音樂家成為小說主題,就屢見不鮮。然而許多作品常流於情節敘事,音樂本身的美及音樂家對音樂的追求,反而被模糊,畢竟擁有科班音樂修養的文學家是少數。    巴哈末世密碼   圖/時報出版提供 結合推理和藝術史的「達文西密碼」出版後,似乎給許多作家一些啟發。從藝術專業領域出發,夾雜大量術語,也能寫成好看的小說,不讓讀者卻步?奧地利小說家許奈德曾獲奇幻文學獎的「巴哈末世密碼」(時報),正是以音樂為題材,開發新寫法。 巴哈末世密碼 大膽顛覆巴哈 早在1992年「戀人夜不眠─一個天才音樂家之死」(圓神)中,許奈德就對音樂魔力特有興趣。在這本被比為「香水」音樂版的小說中,他塑造一位聽覺異常敏銳的音樂天才,然而要到「巴哈末世密碼」,因為以大師巴哈為根基,情節與古典樂的虛實交織才更深刻。 許奈德虛構一位鄉間的管風琴師,無意間在教堂管風琴腐朽內部發現一份樂譜,名為「啟示」。研究巴哈甚深的他,立刻發現這很可能是巴哈晚期名曲「b小調彌撒」之後的作品,然而該曲的怪異、抑鬱,都等於說明,巴哈簡直在推翻常被冠以「神聖」的浩瀚前作。 如同周杰倫「不能說的祕密」中,男主角彈起舊風琴裡藏的神祕樂譜,回到過往與女主角相見,當管風琴師彈起「啟示」,也恍如回到過去,但所見往往帶給他不安。原來,「啟示」暗示人的是人心最深處的過錯。 在書中,巴哈所追求並非世人以為的「神聖」。他在書末現身說法:雖從少年時就窮盡音樂變化,卻根本不想當作曲家,反而喜愛法律。在「背叛自我」的良知折磨下,他走向相反的路,一面故意用音樂麻醉世人,一面亟力追求上帝的真實面貌,終於寫出足以觸動人深處恐懼的「啟示」,卻意外封存於世……。 西班牙琴弓 被政治玷汙?     西班牙琴弓  ...

小酌紅酒防心血管病?榮總證實

圖片
【台灣醒報 記者蕭如君報導】 喝紅酒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台北榮總心臟病科團隊研究發現,喝適量的紅酒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原因出於增加了能夠修復血管損傷的幹細胞,多位醫師指出,一天一杯250c.c.紅酒,確可防動脈硬化,不過醫師也呼籲,飲酒過量仍會對肝、腎造成負擔。 今天台北榮總教研部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健康成人適度飲用紅酒,會讓血管更健康,臨床技術訓練中心主任陳肇文表示,過去研究發現,法國人雖然熱愛高膽固醇美食,但是紅酒的消耗量卻很大,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起其他已開發國家來得低。不過,過去研究尚未釐清原因,而這份研究卻發現了。 此研究對象為80位20到40歲的健康成年人,分為四組實驗,一組為沒有飲酒、一為每天喝100 c.c.紅酒、一為每天喝啤酒250 c.c.、另一為每天喝30 c.c.伏特加,經過3週後再測量內皮前驅幹細胞的數量。 心臟內科醫師黃柏勳說明,「內皮前驅幹細胞」的數量與心血管危險因子呈現負相關,因此幹細胞數量越多,越能保護心血管,而研究結果發現,只有紅酒組的血液裡的幹細胞數量有明顯增加20到30%,細胞功能也獲得改善,因此,喝適量紅酒能預防動脈硬化。 另外,黃柏勳也說,喝紅酒除了能修復損傷的血管,還能增加幹細胞的存活率,以及促進幹細胞新生、減緩細胞老化。 既然紅酒有益血管健康,民眾可以將紅酒視為保養品嗎?陳肇文解釋,由於此份研究設計保守,並非老人就能多喝紅酒來保養血管,因為過量飲用還是會對肝、腎造成負擔。此外,由於研究對象是健康的自願者,因此無法得知有疾病者是否也適合,還需要進一步實驗。 陳肇文呼籲,飲酒還是要避免過量,一天喝一杯250 c.c.的紅酒即可有益心血管,但民眾也應避免將紅酒視為治療疾病的聖品,同時要注意營養均衡,否則只喝酒當然會有害健康。 【2010/10/11 台灣醒報】 @ http://udn.com/ (2010-10-11 20:00)  公視晚間新聞